癲癇症是什麼樣的病?




在瞭解癲癇是什麼樣的疾病之前,我們必須先對腦細胞的功能有個基本的認識。




  活的腦細胞無時不刻都一直會放出微量的電波,以便在細胞與細胞之間傳遞訊息,而維繫了正常的神經運作與功能,這也是為什麼正常的人能夠行動、說話、計算、思考的基本因素。如果一個人的腦細胞受到傷害而失去功能,細胞與細胞之間的電波無法正常的傳遞訊息,那麼智能退化、無法言語、手腳癱瘓等神經障礙便可能逐一浮現。




  癲癇症之所以會出現癲癇發作,就是腦細胞不正常放電所導致的。當這些腦細胞處在正常放電的時刻,癲癇病患並不會有任何異常的表現,從外表看也絕對無法確認出誰罹患癲癇症。不過如果當許多的腦細胞同時放出很強烈的電波,也就是醫學術語中的異常放電時,病患的癲癇症狀便會呈現出來,這呈現出來的症狀便是所謂的癲癇發作




  所以我們可以將癲癇症歸納如下:癲癇症是源自於腦部的一種慢性病症,肇因於腦細胞突發性的放出不正常的電波,導致臨床上病患會不定時的而且是反覆的出現發作的現象,這些發作會在任何時刻出現,所呈現的症狀則是千變萬化,不一而足。




有哪些原因會導致癲癇




 




一般人的想法中,往往認為癲癇絕大多數是由家族遺傳而來的,其實不然。固然有的癲癇是與家族遺傳有關,但畢竟只是少數,大部分的癲癇還是有其他的因素所導致。癲癇的產生是肇因於腦細胞的不正常放電,所以任何導致腦細胞受損而變得容易放電的狀況,都有可能是導致癲癇症的原因。常見的原因如下:




 
























































先天性腦發育異常:




單側巨腦症、神經元異位症、大腦皮質局部發育異常、平腦症。




先天性腦部感染:




先天性麻疹症候群、先天性巨細胞病毒症候群。




先天性腦血管病變:




動靜脈畸形、Sturge-Weber症候群、Moyamoya血管病變。




腦缺氧性病變:




窒息、溺水。




腦部出血:




硬腦膜下積血。




腦部感染:




腦炎、腦膜炎、腦膿瘍、硬腦膜下積膿。




腦瘤:




硬腦膜瘤、寡突觸膠細胞瘤。




染色體異常:




 




先天性代謝異常:




苯酮尿症、高胱氨尿症、粒腺體病變。











  

  雖然我們知道有許多原因或疾病可以導致癲癇的產生,但並不是所有的癲癇個案都找得出原因,也就是說有相當多的個案是原因不明的。至於與遺傳有關或有家族傾向的癲癇,多半在臨床發作上對病患比較沒有傷害性,治療上比較好治療,預後很好,這類型的癲癇包括兒童良性局部癲癇、失神性癲癇與青春期肌抽躍性癲癇等。





 




癲癇發作的誘因




 




哪些情況容易引發癲癇患者的發作?




許多癲癇患者的癲癇於按時服藥當中都控制得非常好,但在某些狀況下癲癇又復發了,這些會誘使癲癇復發的狀況便是所謂的癲癇的誘因。如果認知到自己的癲癇發作誘因為何時,避免這些誘因出現,就可以大為減少癲癇的發作。常見的誘因如下:




 





  • 癲癇藥物突然停藥或減量。

  • 睡眠不足、過度疲勞。

  • 喝酒過量、酒精中毒或酗酒後突然戒酒。

  • 感冒、發高燒。

  • 心情緊張。

  • 外界的刺激,如聲光刺激(電玩、電視)。

  • 荷爾蒙影響,如月經來潮



常見的癲癇發作類型有下列幾種




1泛發性強直痙攣發作(全身性大發作):好好的一個人突然間大叫一聲,便昏迷過去,倒地不醒,同時雙眼往上凝視,眼白外翻,牙關緊咬,口吐白沫,四肢先是緊縮,繼而抽動,嘴唇漸漸變紫,不知過了多久,正擔心性命是否有救的當兒,抽動瞬間停止,病患隨即陷入沉睡之中。以上的描述其實只是癲癇發作的眾多型態中的一種,上述這一種就是較為一般人所熟知的大發作




2失神性發作:患童正在進行中之行為或活動突然停止,彷彿錄影帶被按了'暫停'鈕一般。通常在數秒或三十秒後,發作會結束。原來暫停的行為又可接續下去。有時發作中會合併眨眼、咀嚼的動作。




3肌抽躍性發作:此類型較難以言語描述。舉例來說,若是我們冷不防被別人從背後大叫一聲而嚇了一跳,所產生的那種全身抖了一下的動作,就是一種全身性的肌抽躍性發作。




4失張力性發作:可想像一個原本用線操縱的木偶,突然間線全部斷掉的情況。患童癲癇發作時便像這斷線的木偶般,突然全身無力的倒下。




5單純性局部癲癇發作:上述的種類皆屬於泛發性發作,發作時病患是失去意識的,與外界的互動完全中斷。但是單純性局部發作時,患者的意識清楚,和外界的互動良好。其症狀可以是一手、一腳或半邊的臉抽動,也可以沒有任何抽動的動作,而只有奇怪的感覺或是眼前的情景突然間變得很陌生。有的則表現出幻覺,眼前突然看到奇奇怪怪的影像,或耳朵突然聽到奇奇怪怪的聲音。




6複雜性局部癲癇發作:通常發作之前病童會有感覺快要發作,繼之以各種不自主的動作,並且喪失意識,整個人事後完全不復記憶。不自主動作可以是眨眼、咀嚼、兩手漫無目的的亂摸及到處走來去等等。整個發作時間可能會超過一分鐘以上。




7嬰兒點頭痙攣:通常是發生在2歲以內的嬰兒,在剛睡醒時或將入睡時,會有類似點頭的動作,類似在打瞌睡,只是抖動的幅度與強度更大,通常會在幾分鐘當中連續出現十幾次以上,甚至高達五、六十次,連躺在床上時都可以看得出來頭或軀幹的跳動。如果動作很大,也會合併軀幹彎曲及兩手前伸。




癲癇症的診斷




癲癇症的診斷與其他疾病最大的不同在於癲癇症的診斷完全仰賴臨床的訊息,也就是說完全要靠家人或照顧者所觀察到的現象來作為診斷的憑據。如果罹患癲癇症的人不跟醫師明說,或是癲癇發作時正好無人目睹,再有經驗的醫師也是無法憑空斷定這個人是否罹患癲癇症。不像高血壓或糖尿病,就算病患不說,醫師只要量個血壓或抽個血驗血糖值,馬上可以斷定病患是否罹患高血壓或糖尿病。臨床上,針對癲癇病患往往會開立腦波圖檢查,然而腦波圖並不一定能夠明確的診斷出癲癇症,因為許多的癲癇患者於正常狀態時所做的腦波圖檢查都是正常的。所以為了協助醫師做出最正確的判斷,癲癇患者本身或身旁的照顧者,都應該將病情詳實的描述出來,不要隱瞞,才不致於誤導病情。




癲癇症的檢查




針對癲癇症患者,醫師往往會開立一些檢查或檢驗,目的並不是用來診斷癲癇症,而是要用來探討癲癇症的病因、協助癲癇症的診斷或是作為藥物治療時藥物的選擇與劑量的調整之依據。這些檢查包括下列幾項:





  1. 腦電圖檢查:又稱作腦電波或腦波檢查,檢查時病患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這時檢驗技師會將許多條電極線尾端的電極片黏貼於病患的頭皮上,情況與一般人做心電圖檢查大同小異。電極線會將腦細胞所釋放出來的微量電波傳送到接線盒,再傳送至腦波主機,而將腦波轉換成肉眼可以解讀的腦波圖。這種檢查對人體完全無害,如果臨床上需要,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檢查,無庸擔心會傷害到病患的腦或身體。

  2. 腦部電腦斷層掃瞄與核磁共振掃瞄:腦部電腦斷層掃瞄與核磁共振掃瞄檢查可以看出腦的結構是否正常,或是腦組織是否遭受損傷,也可以看出腦裏面有沒有長瘤,是探討癲癇症之產生是否肇因於腦部的特定病變所不可忽略的檢查。這兩種檢查的過程非常簡單且非常輕鬆,只需安安靜靜的躺著即可等待檢查完成。無法合作的嬰幼兒有時需要於麻醉的狀態下進行這項檢查。雖然腦部電腦斷層掃瞄會釋放出微量的幅射線,但對人體而言是微不足道的;核磁共振掃瞄則可以說是完全沒有副作用。檢查本身對人體是無害的,但為了使檢查的結果更為精確,有時需要注射藥物(對比劑)到血管裏面,極少數的個案會出現藥物的過敏反應,這是唯一需要注意的。

  3. 核子醫學檢查:核子醫學檢查中的單光子斷層掃瞄SPECT)與正子斷層掃瞄PET)都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來偵測腦部的血液循環或是腦細胞的代謝機能,可藉此檢查得知腦功能障礙的部位是在何處。

  4. 血中藥物濃度:為了確定服進去的藥是否有效的被吸收到體內,或是想要知道藥物是否已經服用到了最高的容許量,往往需要抽血測定血中的藥物濃度,藉由藥物濃度值的高低來調整服用的藥物劑量。抽血的時刻多半選擇於服用藥物之前,一般的飲食並不會影響到測驗的結果,所以檢查當天並不需要禁食。

  5. 血液生化檢查:大體而言,常用的這些抗癲癇藥多半不會對肝臟或腎臟有任何影響,所以並不需要定期抽血檢查肝功能與腎功能。如果一定要找出什麼藥可能會影響到肝功能,大概只有Valproic acid(帝拔癲)在極少數的情況之下,可能會對某些具有體質性因素的病人造成影響。

  6. 常規血球計數:有的抗癲癇藥會使血液中的血球數目降低,譬如Carbamazepine(癲通)可能會使白血球數目減少,Valproic acid(帝拔癲)可能會使血小板數目減少,所以在服用這些藥物的初期可以定期檢查血液數次,當結果都是正常的時候,往後便不需再作定期的追蹤檢查。

  7. 長時間錄影腦電圖檢查:這種檢查與一般腦電圖檢查類似,不一樣的地方是病患必須待在特定的房間內,而房間內配備了錄影監視設備,於紀錄腦波圖的時候同步錄影,以便同時紀錄到病患發作時的腦電圖變化和所呈現出來的發作型態。當病患發作的型態讓人混淆,無法辨識出是否真的是癲癇發作;或是考慮手術切除癲癇病兆,需要知道放電病兆的確實部位,就需要利用到這種檢查。一般的癲癇病患並不需要做這種檢查。

  8. 腦磁圖:這種檢查可以探討出腦細胞異常放電的精確位置,也可以了解異常放電的區域與腦的正常運作或腦的特定功能是否有關。一般的癲癇病患並不需要做到這種檢查,當考慮用手術切除癲癇病兆時,腦磁圖便是術前檢查中可選擇的項目之一。



癲癇的治療方式有哪些




不瞭解癲癇的人往往以為癲癇是不治之症,罹患癲癇是一輩子的事,而且注定一輩子都很悽慘,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就是一般人對癲癇的另一誤解,事實正好與一般人的想像相反,癲癇不是不治之症,癲癇也不是一輩子的事,癲癇更不會一輩子都很悽慘。




由於醫學的進步,現在有許多方法可以用來治療癲癇或控制癲癇。最常用的方法是藥物治療,其次是手術治療




整體而言,所有的癲癇病患中有三分之二,其發作情況可藉著藥物而控制住,只要持續服藥,癲癇就不會發作;這些病患當中,約有一半的個案經過二至五年的藥物治療之後,甚至可以將藥物逐漸減少,最後終能完全停藥。這些停止藥物治療之後癲癇也不會再發的個案,便是屬於治癒的案例。




  如果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好,服用了各類的藥物之後癲癇仍然發作不斷,這時便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治療當然不是說開刀就馬上開刀,而是需要經由長期且詳盡的評估其可行性與效果之後,才做出最後的決定:病患是否是手術治療的適合人選?若病患是手術治療適合的人選,該選擇哪一種手術才是最恰當的?




 




 




 




一般來說,處理的大原則是不要讓孩子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方法如下:




1讓孩子側躺,並使其頭側向一邊,以利口水或嘔吐物自然流出,保護頭部避免頭部受傷,可在頭部下墊毛毯衣服或書包,將課桌椅及尖銳物品移開避免二度傷害.




2不要嚐試撬開孩子的嘴巴及塞入任何東西。發作時若會咬傷舌頭,在發作的那一剎那就已發生,事後再撬開緊咬的牙關,只會再弄傷孩子的唇齒。




3一但發作,旁觀者可密切觀察孩子的發作型態,紀錄發作持續的時間,測試孩子在發作當中對外界的刺激有無反應。發作結束後則在一旁靜待其自然甦醒即可。過程中不要嘗試去吵醒他或她。




4
有些孩子發作時會有短暫缺氧情形,須注意孩子是否有嘴唇發疳(嘴唇發紫)
、如必要可給予氧氣使用.




 




5任何無癲癇病史的孩童,在第一次全身性大發作時, 皆應立即送到最近的醫療院所處理與檢查,除了要控制其發作之外,還要追查引起癲癇發作的可能原因。




6若已知其為癲癇症之患者,因為癲癇發作絕大多數會在發作後五分鐘內結束,所以可以先觀察幾分鐘,看看其發作是否會在數分鐘內自行停止。若是發作時間過長,或是發作型態與之前家長所看到的情況不同,就必須儘快送到最近的醫療院所檢查與治療。




常用藥物的副作用




抗癲癇藥有沒有副作用?




任何藥物都有可能在人體上產生副作用,抗癲癇藥也不例外。副作用之所以會發生,有兩個因素:一是體質因素而產生之過敏反應;一是藥物過量所導致。過敏反應與病人本身的體質有關,而與藥量的多寡無關。只有少數的病人服藥後會產生過敏反應,但事前沒有任何方法可以預知那一個病人服藥後會出現過敏反應,換句話說,藥物的過敏反應是防不勝防的。




   藥物過量可以發生在任何一個病人身上然而卻是可以防範於未然的。每個人所能承受的藥量並不一致,但都有其極限,超過這個極限,就會出現藥物過量的副作用。




 




抗癲癇藥引起的副作用,常見的有哪些?





  1. 不同的抗癲癇藥,其引起之副作用不盡相同,但共同的副作用如下:

  2. 過敏反應皮膚紅疹或水泡、繀骨隨的造血功能不良(白血球數目過低、再生不良性貧血)

  3. 藥物過量嗜睡、步態不穩、噁心、嘔吐。

    個別的抗癲癇藥有其特有的副作用,分述如下:

    魯米納:好動、注意力不集中、易興奮。

    癲能停:牙齦腫大、皮膚多毛、粉刺增多。

    通:皮膚紅疹、白血球數目降低。

    帝拔癲:肝功能不良、血小板數目降低、食慾增加、體重上升。

    利福全:嗜睡、口水增多。

    赦癲易:嗜睡。

    樂命達:皮膚紅疹、嗜睡。

    妥泰:食慾降低、體重減輕、嗜睡、腎結石。

    福利寧:嗜睡。

     服用的藥物種類越多副作用也會越多,因此藥物治療的原則是藥物的種類越少越好。不過原則歸原則,總是會有一些個案,單獨一種藥無法將病情控制得很好,在萬不得已之下,還是必須加上第二種,甚至第三種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