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參加個管中心舉辦的親職講座,兩天的課下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課程主題「學前基本能力」, 卻是特教專 家董 老師在課堂上無意間提到的--父母接納特殊孩子的三個層次,在此想跟大家分享。首先,第一個層次,也是最基本的層次--能跟家人以外的人說出自己的孩子是特殊孩子;第二個層次--父母願意為了自己的特殊孩子而特地去學習特殊的方法來教育孩子;第三個層次,也是接納的最高層次--父母不只願意以特殊的方式教育孩子,還能將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放低,不苛求孩子來符合父母過高的期望。


 


我回想自己這六年來帶蓉的過程,嚴格說來,我自覺我連第一個(最基本的)層次都達不到;雖然自己現在偶而可以對別人談起自己的特殊孩子,但我卻仍舊是抱著「能不讓別人知道就盡量不讓別人知道」的心態。雖然很盡心且認真的去學習特殊的方式並親自在家教導蓉,但卻常常把教育她的責任視為「吃力不討好的『重責大任』」,夢想著哪一天能夠逃避那責任帶來的壓力。至於第三個層次呢?自己的表現就更加糟糕了,總自以為是的奢望自己採用的特殊教法可以「一針見效」,所以如果一個「不如己意」,就責怪孩子不夠認真學習,我採用的特殊方法才未見「立即生效」。 


 


還記得上上星期四的晚上,蓉剛上完一堂一小時的職能課,課程結束治療師離開後,我要求蓉在治療室繼續練習治療師要求的一些動作,在練習的過程中因為遭遇挫折加上身體疲累,她開始有情緒反彈的現象,但她都一次次的自行壓抑下去。練習結束後,我們下樓準備開車離去,就在車子發動前,我想起蓉蓉要吃藥,便要求她自行去書包將藥拿給我,結果她轉個頭,連找都沒找就說:「我眼睛看不到書包」,我一聽便帶著生氣的口吻回應她說:「妳用眼睛看,看一下、找一下,一定找的到。」這時她小妞--非常明顯的--情緒開始升溫--找到藥後竟然將藥猛然地丟到前座的駕駛座給我,這是六歲的她此生首次如此激烈的行為;不過,她接下來的行為就更令我驚愕了…。我要她拿杯子準備倒水,這時的她竟然情緒沸騰,大發雷霆似的將杯子拿出來在車上亂敲一通,敲完杯子後還開始在車內發了狂似的上上下下亂跳,無論我這麼叫她停止,她就是停不下來。最後,驚惶失措的我忍不住出手打了她一下,被打後的那一刻,她像車內的空氣一般靜止下來,兩秒後,她開始放聲嚎啕大哭;終於,她瘋狂的發洩情緒舉動隨著淚水潰堤而停止了…。之後我心疼的抱著她,問她怎麼了,要求她用嘴巴說清楚,她哽咽的說出:「我事情都做不好」,我一聽她如此說,心裡真是又酸又痛,那一刻我真想抱著她一起痛哭一場(但車上還有妹妹,我擔心如果我跟著蓉蓉一起哭會把妹妹嚇到。)我忍住淚水抱著蓉安撫她:「你不是做不好,你是太急了…」,「你只要慢慢做,不要急,你都能做到的。」安撫了一陣後,蓉的情緒才回復平靜。


 


在我這母親的眼裡,蓉雖然能力不佳,可是她卻是個愛表現的孩子;蓉雖然不聰明,可是她卻能敏感的察覺出自己的表現是否能得到周遭人肯定的孩子;蓉蓉雖是個特殊孩子,但她情緒大致還算平穩,往常幾乎很少有激烈的情緒發洩行為,那一天之所以會那樣,我想她應該是累積了許多無法負荷的委屈與挫敗感吧?


那天的事件讓我醒悟到:不只是身為母親的我必須要讓自己學習接納蓉是個特殊孩子,我還必需教育蓉學習去認清--自己可能永遠都不會是個做的完美、做的迅速的孩子,並且學習去接納自己--只要能從頭到尾的完成就很棒了,不必求好、不必求快。


 


當我在學習接納蓉,而蓉在學習接納自己的同時,我想我也在學習接納我自己;接納自己並不完美,所以我終究無法把事情做的完美如意,因此我必須對自己少一點兒要求,少一點兒期望。我想唯有自己能不苛刻的要求自己之後,自己也才有可能開始不苛刻的要求孩子,並且開始真正的接納我們的特殊孩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