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個人智慧財產,請勿任意轉載文章內容!如需引用或轉載請先告知!
沒進國小一年級的班級實習前,我完全不知---現在的小一學習環境已進展到令我不得不咋舌震撼的地步嘍!想當年(大約25-30年前),我讀國小時,當時的國小環境和現今的比起來簡直是天壤之別...。我才發現:原來現今的教育當局對一個剛進小學一年級的小一生有如此高度的期待啊!他們假設滿六足歲的小一生該具備的能力真是#$@!&*....,在我眼裡,那些能力有超越一籮筐的多啊。
以下是我整理出觀察到的幾點(每所小學的情況可能有所不同):
一. 管理學用品的能力:現今只上半天課(只有星期二上整天)的小一生就要管理為數眾多的學用品--從
課本七本課本(國語、數學、生活、健康與體育、鄉土語言、美語、綜合活動)、
習作四本(美語、國語、數學、生活,習作通常放學校不帶回家)、
兩本國語作業本(考試用、回家功課用或早自修用)、
一本美語作業本、不定期會發下來寫的主科單元考卷(國語考卷、數學考卷、生活考卷)、
練習寫字的語文習作簿一本、
練習閱讀的閱讀本、
另還有經書、古詩,
輔助學習的附件(類似操作圖卡例如數學附件、鄉土語言附件),
姓名貼紙,
更不要說還有需放在學校供課堂使用(不准帶回家)的文具用品彩色筆、蠟筆、彩虹筆、膠水、剪刀、雙面膠、桌墊...等等等。
各位看官您看看,一個剛進國小的小一生,就被假設已經生理心理都成熟到足以管理如此為數繁多的學習用品;同時,學生還必須有能力每天需「按課表」帶正確的課本來學校,「按(抄在聯絡簿上)每日回家功課」從學校帶回需要用的考卷、簿本。並且,知道如何將不能帶回家的個人的學用品妥善的收納在自己個人的置物櫃或抽屜,然後在需要使用時能夠找出來使用。
管理能力不佳的學生可能就會常面臨:東西找不到、東西放在家裡。怎麼辦?這時就看導師對學生的包容度了,慶幸大部分的小一級任教師皆能接受學生偶而「出槌一下」。但,如果是經常出槌的學生呢?這時如果又沒有家長或安親班協助的話,恐怕,這樣的學生將來學習的路程可能就是荊棘滿佈ㄚ!
此時,各位看官大概能猜出:為什麼現今小學生的書包如此沈重呢?ㄚ~就是因為他們可能沒有學好妥善管理好這堆比山還高的學用品,所以,他們乾脆將全部的東西全塞進書包裡,然後每天將那只沈重的書包背來學校,背去安親班,再背回家。
二. 獨立書寫的能力:包含
1. 能認識並書寫自己的姓名、座號:基本上,老師通常都認定小一的孩子有認識並書寫自己姓名和座號的能力;而事實上,確實全班的(非特殊)孩子都能在入學之前就學會此一能力。孩子在教室中偶而真的需要自行書寫姓名,例如上課時間寫考卷時。建議如孩子尚未發展出書寫國字姓名之能力的話,可以先以注音符號拼寫來替代。(如果蓉緩讀沒通過,必須今年上小一的話,我就打算用此變通方式。)
2. 特定時間內完成操寫聯絡簿:孩子通常七點四十到五十分前需到校,到校在座位安頓好後,立刻要拿出聯絡簿抄寫老師寫在黑板上的內容,內容是以注音拼符號拼寫;但,開學十週後因應國語課開始教授國字,聯絡簿的抄寫也會開始出現少量教過的國字。抄寫的內容通常至少有兩點(兩行),有的對孩子要求高的老師甚至會給孩子四、五行以上,我還看過要孩子某一天抄寫到七點的!至於抄寫的時間,通常是限制半個小時內需抄寫完畢,可能限制的時間一到黑板上的抄寫內容就會被擦掉,沒抄好的學生自己要向同學借來抄。沒有抄寫聯絡簿能力或抄寫能力不佳的孩子怎麼辦呢?只好請鄰座的同學幫忙嘍。其實,大部分小一的同學都很有愛心,很愛幫忙,有些甚至幾個同學搶著幫忙抄,通常,老師可能會指定某位同學固定「專責」來幫忙有需要的同學抄聯絡簿。
3. 依照老師的指示獨立書寫早自修的作業:小一新生適應學校生活約幾週後,可能就要開始在早修時間寫早自習的功課;早自習作業內容可能是訂正習作、考卷,或是抄寫課本的課文或短詞,或是寫習作、考卷。通常作業量不多,但學生必須在早修時間內完成。
4. 能讀並理解習作或考卷的題目,並能依題意獨立作答:課堂上經常有寫習作或寫考卷的機會,可能一整節課或半節課就是寫習作或寫考卷,所以孩子必須能以注音符號拼讀而自行讀題,並且理解題意,再自行作答和完成整份(習作、或考卷)的題目的作答書寫。
5. 回家功課:小學幾乎每天都有回家功課,功課內容99%都必須拿筆書寫;可能是寫練習本、語文習作簿、寫考卷、寫圈詞...等等。(通常「習作」只在學校寫,不當回家功課。習作和習作簿不同)。
6. 聽寫:通常開學後國語課程開始一段時間後,老師就會再可堂上考聽寫,通常是考兩三個字的短詞。學生必須能聽取老師說出的語詞後,自行在簿本的方格內,依次寫上答案。
三、其他能力
1. 用尺連線:小一的功課內容有時會有連連看的配對題目,通常為達作業工整美觀,大部分的老師會要求學生以尺來做點對點的連線。
2. 撕黏貼紙、沿著裁切線撕圖卡:小一的美語、鄉語、數學、生活等課本或習作常會富有學習附件,包含配合學習目標讓學生操作的貼紙或圖卡;一頁附件上通常包含有數張圖卡或貼紙,圖卡間有裁切線,學生必須能自行按著裁切線,將圖卡分別撕開。(此能力考驗孩子的精細動作、手眼協調,蓉到現在還做不到!)
3. 使用姓名貼紙:目前的國小通常會幫忙小一新生製作姓名貼紙,學生必須有能力自行在老師指示下將姓名貼紙貼在指定的簿本或者美勞作品上;同時,姓名貼還必須貼在姓名欄位上,不能亂貼在其他位置。
4. 聽指示畫重點:課堂上老師會指示何處為重點,並且指示學生拿筆將重點做標記,標記方式可能是在重點下方畫線,或是將之圈起。此能力對專注力或視功能不佳的孩子是極大的挑戰!
5. 使用雙面膠帶:課堂上偶而需要使用到雙面膠帶,例如美勞課,通常老師都讓孩子自行去操作使用,而不給予任何協助。家有精細動作和手眼協調能力不佳的孩子,父母在家可能要提供機會多加練習。
6. 依指示拿出指定的簿本和翻找書頁:大部分的小一生通常還不懂得看功課表,加上時間概念不夠清楚,所以他們雖然有節次概念,但卻常常不知道該堂是第幾堂課,是什麼課;因此課堂一開始老師會告知學生這一堂是什麼課,並且請學生拿出課堂需用到的課本、習作或學習附件等。此時,學生必須按指示拿出正確的簿本。並且依老師的口頭指示,翻找到指定的頁次。
7. 使用剪刀剪裁:大部分是美勞課會用到。
8. 使用橡皮擦擦掉特定字跡:在學校老師常會要求學生「訂正功課」,並且將之視為一項學生必須做且極為重要的工作。孩子的功課或聯絡簿書寫絕對不可能永遠完全沒有錯誤,當錯誤發生時,老師會將有錯的地方標記圈起來,學生必須在收到老師批改好的簿本時,自行檢查何處有錯必須訂正,而將有錯的地方以橡皮擦擦掉,重新書寫訂正,再請老師批改訂正部分。所以孩子是否能妥善的使用橡皮擦,是非常重要的關鍵能力。(我家的蓉就還有的練習呢!)
四、雜項能力
1. 參與打掃工作:學校每天都有打掃時間,小一學生必須在打掃時間作的工作,可能包括:以抹布擦自己的桌子、擦櫃子、擦地板、擦窗戶,以拖把拖地,以掃把掃地,以板擦擦黑板、以板擦機打板擦等。
2. 能聽鐘聲辦別上下課時間;聽到上課鐘響時,學生要知道回自己的教室,並在自己的座位坐好,準備上課。
3. 在教室能定向,知道自己座位、置物櫃位置。
4. 刷牙、漱口:星期二因為上整天,學生必須在學校吃午餐,用完午餐後,學生必須自行將放置於私人置物櫃內的牙刷和漱口杯拿出,去洗手台刷牙,刷完牙後必須將潔牙物品放回自己的櫃子內。
5. 排路隊:全班集合時都必須排隊,大部分時間排「升旗路隊」,放學回家時排的則時「回家路隊」;學生必須清楚記得自己在路隊中的排列位置,而且會自行排好。
6. 聽口令作動作:排路隊時學生必須聽取口令作路隊整體行動,例如立正、稍息、向左轉、向右轉、進教室、起步走。
7. 如廁:小學校園的馬桶不同於幼兒園的坐式馬桶,大部分都是蹲式的馬桶;所以,學生必須學習如何以蹲姿、對準便盆來上廁所。而且,廁所內並沒有放置衛生紙,所以學生如廁時如必須使用到衛生紙,必須自己帶衛生紙進廁所。還有,學校廁所有門鎖,學生必須會自行上所、開鎖。建議在孩子入學前,最好經常先帶孩子去學校的廁所練習,讓孩子習慣上學校的廁所。據我所知,有的孩子嫌學校廁所骯髒,即使孩子已經學會使用蹲式馬通,卻也不願在學校上廁所,而因為憋尿、憋便,造成一些身體上的問題。
8. 用餐:小一生只有星期二要上整天課,但這一天卻也必須在學校用午餐,所以孩子必須有自己拿餐碗盛取飯菜和湯的能力(飯、菜、湯統一放在教室最前方的桌上,孩子必須自己盛裝到自己的餐碗裡),並且將盛好飯菜的餐碗端回自己的座位食用。如果孩子無法自己做此些事的話,就只好請同學幫忙。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就讀幼兒園階段,園方的餐廚因顧慮到有幼小幼兒,所以會特別將食材切的細小,骨頭也會處理掉。這一點,在小學就沒有嘍!營養午餐提供的蔬菜沒有切細細小小的,肉類有時也會含有骨頭,需由學生自行啃食,並將骨頭吐掉。所以,父母必須讓孩子在入學前提早學會此能力喔!否則,就很難訂購學校的營養午餐,而必須由家長自行準備特製午餐給孩子了!
9. 趴在桌上睡覺:上整天課的星期二,學生必須在學校睡午覺;不同於幼兒園時期可以躺在地板上睡午覺,小一學生必須學習且習慣自己趴在桌上睡覺,睡不著也要趴著不能起身。
各位看倌看看,以上洋洋灑灑一堆,只是我有限的頭腦能整理出來的部份,其他可能還有許許多多,是孩子在學校必須面對,父母卻看不到的挑戰(例如下課的人際互動,上課的分組競賽)。因此,大家可想而知---特殊孩子進到普通班,會有多辛苦!而且,不只孩子辛苦,認真的父母也勢必必須跟著辛苦,因為父母必須和老師多溝通,盡力的讓老師盡快瞭解:孩子的身心狀況、孩子在校園裡可能面臨的困難(或危險)、孩子入學前的學習狀況、需要為孩子調整的教學方式(例如書寫黑板時字體要夠大)...等。總之,這是一條辛苦的漫漫長路,為了孩子的學習、進步、與成長,我想身為家長的我們只能懷抱智慧、堅持、耐心與愛心,陪著孩子一路披荊斬棘,面對入小學後的層層關卡與挑戰。
------------------------------------------------------------------------------------------------------------------------------
後記:
就我在實習的小學內的觀察,特殊孩子就讀普通班真的是~語重心長~「辛苦」兩字,尤其是單純學障或輕度智障的孩子最辛苦,因為他們能感知自己能力不足的與眾不同,而同學看待這些輕度的孩子時,也會因孩子的身心問題並不特別明顯,在相處時的態度偏向較無法寬容;相反的,中度智障以上的孩子在普通班似乎可以比較快樂...。只是,無論特殊孩子障礙程度的輕重,他們在普通班多少都會遭遇---因為別人不瞭解特殊孩子所具有的特殊狀況---而被誤解(有人稱之為「歧視」)甚而被欺負;只是,幸運的,大部分的「欺負」都只是出自調皮同學口頭上的無心戲語。
我個人覺得,在孩子入小學前,家長不只要為特殊孩子做「幼小銜接」的各項準備,家長自己本身也需跟著做準備;家長該做的不只是心理準備,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心理建設----不要過度要求孩子入(小)學後的認知學習或成績;因為,如果孩子就是那裡最弱,家長又偏偏最看重那裡,如此不只會造成親子關係緊繃,也會造成親師關係緊張。如果可能的話,我會建議讓特殊孩子就讀比較「不注重學業成績」的學校,一方面是因:學習能力較差的特殊孩子在那樣的學習環境裡會感受到--相對(於注重學業成績的明星學校)而言--較少的挫敗感;另一方面是:,注重成績的學校的老師的理念和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會比較不適合我們特殊孩子。通常設有資優班的學校,會是比較重視學業成績的學校。
家長可以在孩子入學前和學校的輔導室接觸,詢問該校特殊生的學習適應情況,以及資源班的人數等等。畢竟,小學和幼兒園是截然不同的世界,父母預先多做一些調查工作,並且提早幾個月帶孩子先行做一些準備(入學)的「功夫」(例如認識校園、教室,上學校的廁所等),是可以減少孩子在轉換環境時可能遭遇到的不安與焦慮,幫助孩子更快適應小學的嶄新生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