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以下文章轉載自:台南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特教簡訊20期


http://www2.nutn.edu.tw/gac646/index.htm


身心障礙學生申請暫緩入學之我見 蘇淑娟老師(台南縣小新國小)


根 據我國現行法令的規定,國民教育階段的學齡兒童,都必須強迫接受教育。學童本身及學童的家長或監護人,並沒有選擇接受或不接受學校教育的權利或自由。就強 迫入學條例的規定而言,根據「國民教育法」的規定,我國六歲至十五歲的國民,政府有權力強迫他們入學,接受國民教育。「強迫入學條例」第十二、十三條更是 明確地訂定,適齡國民除了殘障、疾病、發育不良、性格或行為異常,並經公立醫療機構證明者,證明其情形達到不能入學之程度者,得由學校核定暫緩入學一年。 健康尚未恢復,經公立醫療機構證明者,得再核定暫緩至健康恢復時入學。學校核定暫緩入學,應報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備查。第十五條規定 適齡國民經公立醫療機構鑑定證明,確實屬重度智能不足者,由其父母或監護人向鄉(鎮)、(市)、(區)強迫入學委員會申請准免強迫入學。得以暫緩入學,或 是經當地強迫入學委員會同意後,得以在家自行教育。


就筆者的了解,身心障礙學生申請暫緩入學的程序大致上分成兩種:


第一個方式是向所屬學區學校提出申請,其流程如下:


1.由所屬學區學校註冊組領取表格提出申請→


2.由學校備文將申請表格一式四份送本府教育局特教課→


3.鑑輔會委員到府訪視→鑑輔會訪視委員意見彙整簽請核示→


4.將申請書核定結果分寄申請人、強迫入學委員會、所屬學區學校→


5.家長向所屬學區學校辦理暫緩入學手續


第二個方式是先向戶籍所在地鄉鎮公所之強迫入學委員會提出申請:


1.家長:向強迫入學委員會申請暫緩入學(鄉鎮市公所民政課)


2.鄉鎮市公所:檢附相關資料附文至特教課→


3.鑑輔會委員到府訪視→ 鑑輔會訪視委員意見彙整提交鑑輔會核備→


4.將申請書核定結果分寄申請人、強迫入學委員會、所屬學區學校→


5.追蹤輔導:特教課不定期巡迴輔導


然而,不論是哪一種方式,最重要的是相關人員到府訪視,進行了解、溝通及輔導。以下就參與台南縣府多年暫緩入學訪視心得及疑惑與大家分享:


1. 縣府特幼課承辦員在收到由鄉鎮公所的文件後,隨即與家長聯繫,並邀集專業團隊人員(通常有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社工人員、特教老師等),到府或個案所 屬幼稚園(或學前教育機構)進行了解及由相關人員進行評估,在評估過後即與家長進行溝通,通常強調學校的班級種類及合適的安置狀況,並向家長說明「大隻雞 慢慢啼」的古諺不一定正確,越早入學越能得到較多的刺激,提升其腦部功能,以減輕發展遲緩或障礙現象。


2. 然而,不論是爸爸或媽媽,在我們似乎堅決不核准通過之際,都會紅著眼眶說:「拜託你們給我的孩子多一年的時間,他(她)會發展得更好,以進入小學」,但 是,根據了解,大部分家長都是對現今小學教育環境的不信任,擔心自己發展遲緩的小孩無法適應及功課不能跟上。另外,則有部分家長絕不相信自己小孩發展遲 緩,通常因為其他兄弟姊妹均正常或極為優秀,卻因此錯失早期療育的時機。


3. 提出申請暫緩入學個案根據了解大致分為兩類:一是發展遲緩兒童,他們通常在知覺動作及生活自理方面均能自理,另一則是重度多重障礙兒童。在我們接觸個案之 後,專業團隊人員均表示,個案也許發展較慢,但是如果進入小學之後,輔以特殊教育服務〈如資源班及團隊治療〉,應可應付學校學業,可惜據我們的了解,家長 普遍希望孩子能跟得上學業外,最好能在標準之上。通常不論我們如何解釋學校環境、老師多好,都沒有家長意志力強;而我們的另一個不堅持的原因是:就個案而 言,也許目前的學習環境比小學更佳,因此,我們要求堅持申請暫緩入學的家長提出教育計畫。其中包含教學目標、教學項目、教學內容、實施時間(起迄)、教學 者、單位等〈如附件一〉,不外乎希望家長不能因此放棄或忽略小孩的教育機會。據我了解,許多縣市政府均採取身心障礙學生申請緩讀期間輔導計畫(家長會同幼教機構之導師或醫療機構之醫師共同擬訂緩讀期間之詳細輔導計畫),例如:台南縣、高雄縣/市、台北縣/市、新竹縣等。


近 日在網路上得知政院通過強迫入學條例修正草案增列非身心障礙暫緩入學規定,其中現行修文未明確區分是否為身心障礙的適齡國民,經公立醫療機構證明的,都可 以核定暫緩入學,與特殊教育法的規定不一樣;為避免法律競合適用的疑義,將有關身心障礙適齡國民暫緩入學的規定,併於修正條文規範。另外,增列辦理非身心 障礙適齡國民的暫緩入學相關事項,授權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訂定。為配合特殊教育法相關規定,明定身心障礙適齡國民的安置入學及暫緩入學等相關事宜 (國語日報)。


最後,相信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提出申請暫緩入學的家長都寧願多花時間及金錢在孩子的教育上,但從教育局的角度而言,準備所有適合學童的教育環境,而讓家長不安的究竟是什麼?



我要上學去!


蕭瑄淇老師(職能治療師)


「他 (她)可以上學去了嗎」這是很多家長在孩子準備要上國小一年級的時候,心裡一個很大的疑問與不安。尤其是對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來說,這似乎是一個很大 的爭扎與選擇,他們或許有更多的考量與看法,有更多的擔憂與著急,於是他們開始打聽學校,開始與有相同問題的家長討論,開始著手準備上學去之前的「暖身活 動」,有些家長最後甚至開始考慮是不是要「緩讀」呢為什麼為什麼這些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會如此的擔憂與不信任(國小)為什麼


有 些家長會說 : 我的孩子需要特別的幫助,學校可以幫助他(她)嗎?即使入特殊班,班級老師可以照顧到他(她)的個別需求嗎例如:輔具上的需求、學習上的需求、甚至是日 常生活照顧上的協助,老師可以瞭解與處理他(她)因肢體或其他生理問題所引起的一些問題嗎學校與相關團隊又可提供他(她)怎麼樣的協助呢尤其是連日常 生活自理都有問題的孩子更讓家長擔憂與疲於奔波在學校與家庭間的問題。也有些家長擔心,我的孩子在幼稚園裏老師較可包容他(她),學校的學習環境也比較活 潑、自由,一旦他(她)去上了小學,我擔心他(她)……甚至有些家長無奈的表示,我希望我的孩子可以上普通班,可是老師要我陪讀,或是告訴我若他(她)在學校發生什麼問題我要自己來處理,我很想去可是我還有其他的事,我真的沒辦法……


若 是以家長的問題來看,大約可分為幾種 : (1)硬體設備的問題,包括教學上、日常生活上、學校環境上(無障礙設施)、與孩子個別的需求等。學校應結合相關專業團隊,依學生的需求與所處的環境上共 同來設計適合的教學輔具、學生的個人坐椅、學習輔具與生活輔具、環境的改變與人員的協助等。(2)軟體設備的問題,包括課程結構、課程學習、班級經營、同 儕相處、老師接納態度、行政支援等問題。學校應提供彈性、多元的課程與學習,老師與學校應有一正向的接納支持的態度來引導學生、處理學生的需求,尤其是有 行為或情緒困擾的學生,讓他們可適應不同的學習環境。


以 特殊教育的觀點來看,「安置」不應該只是把孩子放在學校的環境中而已,而是要依據每個孩子的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協助。「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老 師除了傳授知識外,也應該協助處理學生知識外的問題,包括日常生活自理、人際溝通、社會互動、社會適應等方面,不應以孩子的特殊需求為拒絕的理由,更不應 以個別的差異做為排斥的藉口。在高唱「有教無類」的全人教育學習時,或許更應付諸行動才有實質的意義。


真 正有醫療問題而導致無法就學的比例事實上不高,其實大多數有特殊需求的兒童只要有適當的協助都是可就學的。大多數家長在考慮是否要緩讀,多數是考慮到環境 的不同、學習方向的不同、老師教養上的不同與孩子的自我準備不夠等。環境的改變是會讓人充滿焦慮的,但是若有很好的銜接是可以安撫家長的不安,特殊教育的 實行不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嗎或許我們回歸到教育的本質與精神並付諸行動,這些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以上這是我這幾年工作的小小心得,若你問我該不該 「緩讀」,或許我想問「為什麼孩子們無法就讀」 也或許在我們問家長準備好了沒我們更應該問「老師、學校準備好了沒」這是學校與教育行政機關該要解決的問題,而不是家長要自行處理的問題;是學校與家 長要共同來合作的,而不是任何一方要單打獨鬥的。當學校準備好時,或許家長也應該準備好了,孩子們就可以大聲的說出「我要上學去」。



關於緩讀:「大雞慢啼」的省思


溫淑蘭老師(調色板協會)


我 是一個退休的特教老師和現任的憨兒媽媽,目前擔任高雄市調色板協會總幹事。調色板協會是服務「喜憨兒」的一個家長協會,所以有機緣以家長代表身分參與高雄 市的鑑安輔會議;因為協會本身提供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的早期療育的個案管理服務,經常需提供家長有關教養方面的諮詢。每年到了鳳凰花開時節,總有一群 憂心忡忡的家長前來求助,面臨孩子即將轉換環境,接受生命中另一關卡的挑戰時,最常接觸到的家長求助問題就是「我是不是該讓孩子緩一年讀書」?本來,「望 子成龍、望女成鳳」是許多父母內心很自然的期望,對當孩子在學習的路上表現不如預期好的時候,「大雞慢啼」便成為許多父母最好的安慰劑,即使子女被醫生診 斷為發展遲緩、智能障礙或其他障礙,還是會存有一份期待,希望他能學得比現在更好。因此,「我要讓他更成熟」才上學,便成為許多父母申請「緩讀」的原因之 一。


面對家長,我最喜歡傳遞一個概念-『讓孩子做他自己』。 許多父母太心急了,什麼事情都替孩子做、孩子想。孩子飯吃得不好,所以要餵他吃,不讓他自己吃;嫌孩子動作慢,於是急著替他穿,替他整理;面對孩子的學 習,又身不由己的充滿期待,希望給孩子多一年時間,在未來學習的路上可避免烙下資源班或啟智班學生的標記;再來希望多了這一年準備,讓孩子發展得成熟一 些,佔了比其他孩子多一歲的優勢,就會學得更好。也有一些家長認為這是一項不享用會「吃虧」的「權益」;還有一些家長認為現在的老師很好,不希望馬上去面 對不可知的未來,而希望讓好老師多指導一年. 在各項林林總總的理由中,歸納家長的期待,發展遲緩孩子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在緩讀後,跟其他孩子齊頭並進的學習,不需要任何特殊教育的協助;多數中度或重度 智能障礙的家長,期盼孩子可以在普通斑學習並接受資源班的協助,而不需要到自足式的特教班去。總而言之,家長都不希望在孩子生命中烙下任何標記,並得到應 得的協助。這樣的心情我能體會,但是這樣的期待,對障礙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父母對子女有了這樣的「期待」,所以會不知不覺給孩子壓力與要求,各色各樣的 復健、治療課程,把孩子的時間排得滿滿的,忽略了給孩子一些自我的空間,讓孩子自然的成長,讓生命有餘裕自在地展現獨特的自己。為父母者應體認孩子是不需 要跟別人比較,不必跟別人競爭的,讓他依著自己的步伐一步步往前邁進才是父母最貼心的愛。資源班也好,啟智班也好,都是考量學生能力與需求而提供的教育安 置型態,如果他的能力較好、需要的協助少一些,就會安置到資源班,如果他需要的協助多一些,就到自足式的特教班(譬如:啟智班),更重度的孩子則到特殊學 校去。如果每個當父母或老師的的能確實了解到特殊教育的精神與本質在包容孩子的所有可能、了解孩子的一切變化、尊重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學習個體、確實針對 孩子的需求提供協助,緩讀就不是這麼重要的課題了。


因此,我常提醒家長,不管大雞是不是慢啼,你只要無條件的接納與關愛,跟孩子「在」一起就好,考一百分是你的孩子,考五十分還是你的孩子,讓孩子依自己的步伐學習與成長,認真的成就他自己就行了。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又何必急在這一時呢?



一個資源班老師對緩讀的看法


陳柏如老師(高雄市莒光國小)


「緩讀」一詞對大眾而言,常為發展遲緩孩子因生理限制導致生心理發展也受限,乃透過緩讀一年的時間中補齊學生所缺陷的能力以求能在主流的學習環境中和一般孩童一起學習。值得思考的是:(1) 透過緩讀一年,是否真能補足孩子的缺陷,使之可以和一般孩子學習?(2)身心障礙的孩子經過緩讀一年,入小學後,可以跟上一般孩童的學習進度?(3)緩讀 的目的為何?(4)緩讀一年中的輔導內容為何?(5)入小學,學生可以獲得具專業特教知能教師的協助、特殊教育專業團隊的介入,學生所獲得的認知及相關基 本能力、或社會互動技巧優於緩讀其間所學習得到的技能?這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是 否需要緩讀,這樣的需求並非對每個身心障礙的學生都需要。有些孩子急需緩讀一年再訓練基本能力以期融入團體學習活動,如:如廁技能,但這非絕對!而有些孩 子,則需透過團體活動,學習正向的互動、與同儕遊戲的能力、情境式有意義的溝通能力。這時候,家庭、社區、學校教學、學校行政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所以, 是否要緩讀,的確需視個案情形而定,仔細評估緩讀對個案是否為最佳的安置辦法。


就實際的教育服務工作中,家長對孩子需要緩讀的原因不外乎:


1)加強生活技能,(2)培養溝通能力,(3)增進團體互動技巧,(4)補足基本認知、學業能力。家長相信透過緩讀一年的時間,孩子的基本能力較好了,入小學會比較順利。但是,值得思考的是:


1、瞭解孩子的生理限制:


孩子因為生理限制導致學習的成效有一定的限制,如:腦性麻痺的孩子,會走路才進入學校學習嗎?


2、認知、學業能力是學習的必要內容嗎?


除了認知與學業能力,孩子還有許多能力需要學習,然而,透過學校體制的學習與支持,認知與學業能力仍舊可以學習得到,非只有透過緩讀才能夠獲得,而在學習的大環境中,存在著更多有助於孩子學習的因素,不容我們忽視。


3、緩讀的過程中,是否有足夠充分的計畫,輔導孩子學習?


就學校的部分,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提供學生具體的協助,也給予學生一些潛在性的學習機會,則其相關內容,下述說明:(1) 專業特教教師的協助,(2)特教專業團隊的介入,(3)提供學生正向的學習模仿,(4)融入同儕團體的互動,(5)發展溝通能力,(6)整合學得的技能, (7)訓練遵守團體的規則,(8)類化相關技能。學校的大環境所具備的學習能量是我們不可忽視的,團體與情境,是身心障礙學生學習的最佳環境,所提供無形 的學習潛能,是無法評估的。


另外,透過單一技能的學習,學生是否就能夠統整性的執行相關能力或在實際情境中使用,這都是我們必須關心的,但透過大環境的修正、類化、統整,學生的能力將可以更功能性,而達到學習的終極目標。


在 任教不分類資源班的第一年,有一位唐寶寶的學生,鑑輔會未通過緩讀的鑑定,故隨即入小學讀一年級,經過班級導師、學生家長、資源班教師與專業團隊的介入, 學生學習的情形,比當初計畫緩讀的時候所預估輔導的內容進步更多,這真是令人非常高興的一件事情。其中有賴家長與教師間有效能的溝通、配合才能夠有如此的 成果,使一個尚無法理解接受性語言、自發性語言極少的孩子,進步成一個具有回家會向媽媽報告學校今天發生的事情、會反駁同學說他不好的能力的孩子,這些進 步都將拜賜同儕的互動與各方面的配合:









家長方面:


1、 接納孩子在學校所發生的任何事情


2、 瞭解老師輔導學生的辛勞與限制


3、 持續固定的相關醫療與復健活動


4、 樂觀、適當期待孩子的學習



教師方面:


1、 使家長充分瞭解學生在學校的情形,不含情感性的批評


2、 提供同儕的協助,透過老師對身心障礙孩子的接納,影響同儕對身心障礙孩子的接納。


3、 行為規範如同一般學生的要求,認知學習則個別化的適性評量



學校行政的充分配合




緩讀與否,需因個案不同而有不同的需求程度,經審慎評估,以求最適當的教育安置、提供最小限制的環境、給予充滿學習潛力的環境,對身心障礙的孩子才是重要的。而也別忘了,大團體與大環境所提供給孩子的學習力量是無遠弗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蓉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